论坛观点

FORUM PERSPECTIVES

姚洋:中国创新的路径


11月24日,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作支持单位,工信部华信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经济观察报》、《品质》联合发起,中制智库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暨2018中国制造年度盛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做主题演讲。


        

过去十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一个出口导向增长模式转移到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增长模式。201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上是三驾马车,第一个是出口,占中国经济增长三分之一,第二是房地产,也是三分之一,其他的是三分之一。2012年之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低,国内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就全国而言,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时代的高峰基本已经过去。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一个规律性的问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与工业就业占全部的比例,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中国基本上也是达到35%后,从2012年开始缓慢的下降。

这说明外延式扩张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应该改走内延式的发展。中国从50年代开始就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讨论中国制造业怎么由大变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过去这些年讲创新很多,但我们往往只关注硅谷所谓的0-1的创新。0-1的创新是什么样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苹果手机,苹果手机出来后,传统手机的市场完全被淘汰,这是0- 1的创新,美国引领了0-1的创新。

0-1的创新优势是站在世界技术前沿,拿到巨额的垄断的利润。智能手机品牌有近千家,苹果一家即占所有智能手机利润的90%,而其他品牌如华为、三星、小米等加起来就10%多一点,这是0-1创新的好处。

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0-1创新成功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的成本非常高。他具有创造性但也带有毁灭性。毁灭的不光是就产品而言的成本,也有设备方面的成本。

美国经济增长,除东、西海岸及中间的一些城市有创新,其他地方没有多少发展,那种贫困是超出想像的,这些地方没有中间的产业,创新对他们来说是创造性的毁灭。富士康到美国设厂,找不到合格的工人,只能从中国招工人。过去几十年美国没有这样的工作提供给普通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穷人+很富有的人。

0-1的创新对人才的摧残也很厉害。一个人在美国读书毕业后到最好的制药公司工作,结果金融危机的时候被解雇会觉得没有什么,我还年轻可以找工作。美国是非常个人主义的,不能胜任就被公司裁掉,你50多岁可能也得到超市工作,但是中国的文化是不能接受这一点的。如果中国向美国学,专注于0-1的产品,我们能不能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与0-1创新相对比的是德国和日本的创新模式,更多是1-N的创新。我经常去德国,比较熟悉的是诺克,大家拿出手机屏幕,75%的液晶是诺克生产的,他只生产液晶,就这一个东西做到极致,占据世界75%的市场,诺克在德国是三百年的家族企业,做的非常好。

像德国这样一个不求最顶尖的技术,但是精益求精,作为一个小铺垫但是做到世界最好,占领了世界的市场。德国在他传统的行业里知道跟美国竞争互联网领域芯片这些竞争不过,就给传统产业插上翅膀,进行柔性生产,这是德国的优势。

从德国的模式可以想到,德国也主张自主主义,但是他是秩序自由主义,先把秩序搞好,所以整个德国社会是求稳求和谐。德国这么做,工业就业仍然占到全部就业的25%,美国不到10%,德国一个工人可以过非常体面的生活,一个好的工人月工资在3000欧元以上,他的社会是比较和谐的社会。 

我在想,中国该做一个什么样的选择,我认为要把民族个性搞起来,中国到底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还是阶级主义。实际上,中国人的心理跨度很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都有。我问过我学生,马云的财富是不是合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说绝对合理,我们承认个人财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是非常集体主义的,一说到我们的企业,要为国家争光,把国家摆在个人前面。我们也尊重权威,又不喜欢思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思想,有和谐文化的态度在里面,比如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吃透了中国的文化,用了一个字就是“和”,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我也跟任正非总裁交流过,他说一个国家的创新要和自己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具体中国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照顾一下两个维度,一个是历史维度,一个是地理维度。

第一,历史维度。在50年代我们开始搞中农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个战略是不是成功?现在对这个战略有很多的批评,我的看法是一分为二,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也浪费了很多资源,无论如何,建国前30年给我们的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自己包括我的家人都在CDM公司工作,就是当时1956年建立的公司,是156个项目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输电设备行业的脊梁,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我们在搞出口导向比较战略的时候基本上放弃了重工业,我们搞出口加工业,我们开始走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方向,但是你看一下数据就发现,中国在20年前服装鞋帽出口占的比例是直线下降,现在占出口的不到10%。

相反,我们的电子产品占出口30%,机械出口占到全部出口的40%,也就是说过去40年一个轮回,我们回到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就是机械。中国有没有做的很好的地方?有,最近我们给山东省做一个项目,看了一些山东的企业,其中一个企业是济南二机厂,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纯国企,占地面积很大,销售额不大,不到一百亿,地方政府很着急,但是他的总经理就是不扩张,我就做一样东西,数控机,而且主要产品是汽车的冲压机,他们这个产品可以打败德国日本的公司,出口到美国,那个机床都是非常巨大的,过去我们是买别人的机器设备,别人派工人到我们这儿来安装调试,教我们的工人怎么用这些设备,济南二机厂改变了,他卖产品卖到美国的福特公司,把产品拆散运到美国,我们的工人到那儿组装,教美国的工人怎么运转这个机器,这个机器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工业4.0已经实现,远程监控,有小毛病他们在济南通过远程就可以解决,大的问题再让工人去解决,像这样的企业我们没必要让他做多元化,中国不缺少这样的企业,而是我们没有挖掘他们。

第二,地理维度。我们有0-1创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苏州都有这样的潜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但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做1-N的创新,不要把优势丢掉,即使是世界都变成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不是还要有人生产钢铁,生产轮船,肯定得有,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不应该丢掉。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并没有失去生存的基础。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可能每个企业都是0-1创新到世界最前沿。我老家在江西,一个中等发达的县,最近这几年GDP涨的非常快,就是两个产业,一个是箱包一个是灯具,中低档的箱包,我们那个县生产了全国80%,一个箱包净利润5块钱,可是他架不住生产一百万个,在当地净盈利五百万是不小了,还提供了很多就业。

因此,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要从历史和地理维度两方面考虑创新。十年前在世界五百强只有35家,到今年世界五百强有120家,美国126家,我估计五年之内可以超过美国,而日本只有中国的零头。十年前抱怨世界五百强企业太少,今天我们说大而不强,中国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现在的事情做好,就我看来从过去70年来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总体而言,中国这条路走的非常踏实而且非常正确。

中制智库 | 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咨询电话:400-6161-661
邮箱地址:cmtt@cmtt.org.cn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东路3号中水电国际大厦13层
湾区运营中心: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十二路18号长虹科技大厦16层